
在汽车史和武器设计史中堪称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人物费迪南德·保时捷,其设计作品向来以新颖大胆、别具一格闻名。从犹如电传动巨兽的“保时捷虎”,到宛如移动堡垒般的鼠式坦克,再到畅销全球数十年的初代甲壳虫,没有一件作品是墨守成规的。鲜为人知的是,外观看似普通平常、甚至稍显蠢笨的斯太尔1500A重型越野车同样出自保时捷团队之手。
保时捷公司内部将斯太尔1500称作保时捷Typ147,斯太尔公司内部则将其叫做斯太尔Typ 270。这是保时捷公司专门为顺应德军“舍尔计划(Schnell Plan)”而设计的一款1.5吨越野卡车,该计划旨在推行车辆标准化,削减装备与生产的车型数量。此车运用了当时极为先进的汽车技术,是依据战时大规模生产以及便于维修的理念打造而成。它性能卓越,构造简易,坚实耐用,相较于霍希(Horch)等公司的同类车辆,生产和使用成本大幅降低,自重更轻,载重量却还多出几百公斤。
鉴于本文主要是对实车细节进行展示,技术特征先简单提及,待日后有机会再深入阐述。斯太尔1500在设计方面的独特之处在于运用了85马力的V8风冷汽油发动机,并且前轴采用了纵置扭杆独立悬挂。战争时期所生产的斯太尔1500皆为4x4驱动形式的A型(虽并行设计了4X2驱动形式的S型,但未投入生产),绝大多数配备的是人员运输车身,也有少量以消防车、救护车、军官乘用车和轻型卡车等其他车身样式出厂。从1940年至1944年,奥地利的斯太尔 - 戴姆勒 - 普赫工厂,以及德国本土的汽车联盟旺德勒公司(Wanderer)西格玛厂总共制造了1.8万多辆斯太尔1500A,它是德军装备数量最多的一款重型越野车。
1944年3月,盟军对斯太尔厂实施轰炸,致使1500A车型停止生产。到了8月恢复生产后,此车型被其改进版斯太尔2000A所取代,之后又生产了六千多辆。斯太尔1500A的诸多部件,像发动机这类关键总成,都和后来的RSO/01履带牵引车是通用的。战争结束以后,斯太尔270的大型化版本斯太尔370,以及采用柴油机的版本斯太尔380卡车,又持续生产了很长时间,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曾少量引进。如今,处于格拉茨的斯太尔 - 戴姆勒 - 普赫工厂重新干起老本行,正在制造新款奔驰G级越野车。

1944年出厂的这台斯太尔1500A属于后期款式,具备不少德国二战后期军用车辆的显著特点。此车是俄罗斯收藏家舍亚诺夫(V. Sheyanov)“摩托世界(Motorworld)”博物馆里仅有的德国汽车藏品,经修复后,基本恢复了其在战争时期的模样。




人员输送用途(Kfz.70)的斯太尔1500A,其车身是由维也纳的洛纳公司(Lohner)打造的。1940年露面的1500A/01,备胎是安置在车身内侧的。到了1942年8月,设计团队对备胎的固定方法予以了更改,在车身左侧设计出一个备胎放置处,把备胎挂载在车身外侧,这样便于取用。配备这种新车身的车辆被叫做斯太尔1500A/02,此次展示的实物车辆就是斯太尔1500A/02 Kfz.70型。鉴于降低成本以及节约金属原材料的考量,自1943年年中起,新生产的斯太尔1500不再配备弧形后挡泥板。


这辆车底盘与地面的距离相当高,后备箱配备了对开门,拥有极为宽敞的储物空间。实际的车辆是依照“大德意志”装甲掷弹兵师编制里某一个重武器连的车辆涂装进行复原的,其战术符号是在车辆剪影内部有一个机枪标识,这表明它来自摩托化机枪排。

和同时期那些棱角分明的其他德军制式车辆不一样,斯太尔1500A的车头上部呈圆弧状。发动机盖板运用冲压工艺制作而成,能够向上开启,开启之后可以用撑杆固定位置,便于维修。



发动机盖板前部的闭锁装置手柄在开启盖子时可当作提手使用,处于锁闭状态时呈水平朝向。在更高的位置冲压着斯太尔公司的标志。

早期的车辆在底盘大梁前端、保险杠后方的两侧,分别安装了一个前牵引钩,而牌照则固定于保险杠的中央位置。在生产期间(大概是1943年),牵引钩被取消,取而代之的是在保险杠的中心处安装了一个牵引基座,同时,牌照也被移到了保险杠的某一侧。保险杠的两端设计了十分显眼的示宽杆,杆头是焊接上去的圆形金属片。

每一辆斯太尔1500A均在发动机散热隔栅的前方安装了牛栏护杠。牛栏护杠的下端和保险杠相连,上端撑脚则插入车辆前脸。早在战前,斯太尔为奥地利陆军所设计的640越野卡车等车型就已经配备了牛栏护杠。

自1943年后期起,新生产的德军轮式车辆大多装备了统一规格的小型前照灯,且在车头右侧呈斜向状固定着一把十字镐。


全部的斯太尔1500A人员运输车辆,均在右前翼子板的后部装设了一个能放置20L油桶的托架。油桶以桶嘴朝前的方式置于托架之上,桶身借助带有锁扣的金属固定带加以固定。

一支S.B.W. 5吨随车千斤顶垂直固定在右侧翼子板后方,看上去和Pz.38(t)的标配款式一样。

除前照灯外,车头左侧稍高的位置还装了一盏NOTEK光量管制灯。

在车头的左侧,固定了一把铁锹,而左前翼子板的侧面标明前轮胎的气压为3.5巴(atü)。

发动机盖板设有两个小舱门,在天气酷热时能够打开,以此增强通风效果。斯太尔1500A的油箱装于发动机舱内的防火壁上,右侧小舱门的下方便是油箱加注处。


在1944年制造的德军车辆上,摇臂式转向指示器(Fahrtrichtungsanzeiger)已不多见。这是一种参考了铁路臂板信号机原理的照明设备。当司机转弯时开启此装置,相应方向的指示臂便会从护罩内弹出,持续上下摆动,发出“咔哒”声响且灯光亮起,以此提醒后方车辆留意。自50年代起开始广泛使用的汽车转向灯取代了转向指示器,其构造得以简化,用闪烁的灯光信号取代了摆动的制式臂。
20世纪初期,摇臂式转向指示器从英国传入德国,此后成为德国汽车的标准配置。这种指示器,有的安装在车外,有的则隐藏于车身内部。不过,在二战期间,因成本因素,它逐渐被弃用。在二战时德军使用的车辆上,转向指示器一般会和后视镜、探照灯等其他设备组合成一个整体装置。

铁路运输标识喷涂于驾驶门上,上面标注了车辆的型号(Kfz .69,意味着轻型火炮牵引车,重型越野车该型号的车身和人员运输型是通用的,实际上是同一款车)、自身重量、承载重量以及运输级别。在上方的车门铰链处安装了一个三角形的车门限位器。

对侧的副驾驶门。

车辆的右后门,两侧的两扇门均是一样的。此车的门把手依旧配有带凹槽的底座,不过最末期生产的车辆对门的结构做了简化处理,把手直接装在了门板上,底座被取消了。

行军车距尾灯与牌照附着于后备箱左门,橡胶材质的缓冲器安装在铰链之上。

组合尾灯与拉手安装在后备箱右门上,门上有一组固定具颇值得关注。为便于执行那些需要快速上下车的任务,德军各类重型越野车的四个车门均能拆卸。拆卸之后,将车门的转轴插入中间位置的合页,把门锁锁舌固定于倾斜的固定具上,如此一来,两扇车门便能挂在后备箱门上。通常情况下,可能仅两扇后门会采用这种携带方式。

一对简易的木制车辙桥存放在右侧车底两个脚蹬间的架子上,其两端包着铁皮,可用于助力车辆上坡、登上月台进入火车,或是在越野时协助车辆摆脱困境……

斯太尔1500A的后轴构造和普通小卡车并无差异,运用了承载能力较强的板簧悬挂。1943年年底,为增强悬挂装置的可靠性,在主减震板簧之上额外加装了一组载重簧。当车辆超载时,重量会促使底盘上的压片和载重簧相接触,把压力传递至载重簧,从而分担主板簧所承受的压力,防止其因受力过大而断裂。自1944年8月起投入生产的斯太尔2000A车型,在此基础上还把后轮由单层胎换成了双层胎,将额定载重量从1.6吨提升到了2吨。


雨刮器以及装于挡风玻璃框内侧的雨刮器电动马达。


车辆内部空间十分开阔,驾驶位与副驾驶位可供两人乘坐,后方两排相对的长椅能够容纳8名士兵。所有座椅的构造都极为简易,无法对坐姿和位置进行调整。全部重型越野车的车身均采用木制框架,外部覆盖着钢制蒙皮,因而在车身内部能够看到木制框架的结构。


时速表、发动机油压表、温度表、各种电气开关以及车钥匙插孔等被安装在仪表板上,电气系统保险丝盒是最右边的两个黑盒子。

位于保险丝盒里面的保险丝。

三幅式方向盘。

在驾驶员所处位置的踏板,从左到右依次为喇叭踏板、离合器踏板、刹车踏板以及油门踏板。



黑色的弯杆是挡位操纵杆,位于地板上的两根操纵杆,长的那个是手刹杆,短的则是分动器操作杆。它能够在4X4模式与后轮驱动模式之间进行切换。变速器盖板靠前的位置有个槽,是给副变速器换挡操纵杆预留的,不过不清楚为何这辆车没安装。当断开前轴传动离合器时,副变速器可在高速和低速两个挡位间变换,从而适应不同的负载和路况。

工具箱位于前排座位下方,座椅框架直接安装在箱盖之上。储物箱前方设有两组固定装置,分别用来固定剪线钳和斧头。由此能够看出座椅的构造,座椅框架上安装了弹簧,软质座垫则放置在弹簧上面。



整辆车配备了6组98K步枪的放置架,在行军过程中,步枪以枪托朝下的方式放置于地板上的卡槽内,枪身则被锁定在放置架上。要是车辆并非机枪载车,那么会在最后一排座位的两侧分别安装一组放置架。

在车身的右侧,存在一块长条状的空间,它能够用来多放置一个备用轮胎,也可以用来装一些额外的行李和杂物。

在两排相对放置的载员座椅中间的地板上,装着一个36式旋转对空机枪架(fligerdrehstütze 36),这是机枪载车的标准配置,和猎虎发动机盖板上的对空机枪架属于同一款,其立柱能够伸缩。

折叠机构用于顶篷撑杆,撑杆材质是木头。

保时捷Typ 145搭载的V8风冷汽油发动机,拥有3.5升的排量,能够输出85马力的最大功率。发动机顶部有两个类似涡轮的部件,它们是机油冷却器。

引擎燃油过滤装置。



发动机空气滤清器和化油器处于两个机油冷却器的中间位置。

发动机的火花塞分线装置。